您的位置 首页 时政

“鲁迅夹烟被投诉”?投诉者回应!投诉账号已删帖

近日,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这幅鲁迅抽烟的墙画不妥,并在8月22日将此事投诉到了“浙里办”。相关 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鲁迅夹烟被投诉”?投诉者回应!投诉账号已删帖

近日,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这幅鲁迅抽烟的墙画不妥,并在8月22日将此事投诉到了“浙里办”。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鲁迅夹烟被投诉”?投诉者回应!投诉账号已删帖

孙女士投诉绍兴鲁迅纪念馆网红墙画的理由是,该画的原画是鲁迅在自己家里抽烟,墙画去掉背景,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还有误导青少年之嫌,要求对墙画进行更换。

“鲁迅夹烟被投诉”?投诉者回应!投诉账号已删帖

展开全文

图片来源:绍兴鲁迅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8月24日,记者联系到孙女士,她表示自己是一名控烟志愿者,平时经常关注公共场所禁烟的话题。为了让投诉更有可行性,孙女士称自己查询了很多有关鲁迅的版画,无意间发现了鲁迅抽烟原图烟纹更小,而且有书房背景,“原画是在室内吸烟,而不是室外公共场合吸烟。”

“鲁迅夹烟被投诉”?投诉者回应!投诉账号已删帖

如今,就“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一事,热议不断。有网友认为,“这一形象太经典了”“受众并没有那么禁不住诱惑”。也有人提醒,就墙画引发的“公共场所点烟打卡”行为,更值得关注。

“鲁迅夹烟被投诉”?投诉者回应!投诉账号已删帖

此前报道

景区最新回应

关于“鲁迅故里景墙画面误导青少年”一事,绍兴鲁迅故里景区现回应如下:

近日,有位孙姓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帖称“鲁迅故里景墙使用鲁迅吸烟画面,系误导青少年,要求更换”。随后多家媒体转载和报道此事,引发广大网民关注。同时,有百余位热心人士通过“12345市长热线”及咨询电话联系我景区,要求景区坚持尊重历史,不要因为个别人的观点修改相关画面。

绍兴鲁迅故里是鲁迅出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2002年鲁迅故里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启动,2003年竣工,建成后的鲁迅故里包含鲁迅祖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风情园、纪念馆,入口处设置鲁迅故里标志性景观即鲁迅故里景墙。鲁迅是中国现代新兴木刻的倡导者,景墙用木刻形式表现,符合鲁迅文化的历史背景,富有民族性、地方性和艺术性。景墙落成至今已有22年之久,是鲁迅故里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海内外游客来绍兴的重要打卡地。鲁迅故里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浙江鲁迅研究会回应“鲁迅夹烟被投诉”

针对鲁迅夹烟墙画被指“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引导”一事,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回应,明确反对借此形象进行网络炒作,并从形象真实性、思想内涵与历史价值等角度阐明了立场。

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秘书长卓光平在回应中强调,该墙画所呈现的是“生活化的鲁迅”,是受到大众广泛认同和喜爱的形象。“我们不应当将鲁迅过度神圣化、战士化。”卓光平指出,以往鲁迅常以“头发如钢钉、笔如匕首”的战斗姿态出现,而鲁迅夹烟墙画则展现出他贴近普通人的真实一面——“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一位有日常习惯的真实人物,这样的形象更显亲切,也符合大众对‘生活化鲁迅’的认知”。

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对当前网络上借“鲁迅吸烟”话题进行炒作的行为表示反对,指出:“部分行为实为利用鲁迅博取流量、制造舆论热点,这并不利于对鲁迅精神的正确传播,不应被鼓励。”

关于墙画是否保留的问题,卓光平强调了其历史与文化价值:“该墙画作为艺术呈现已有数十年历史,是绍兴鲁迅故里的标志性场景之一,也是许多游客前来参观留念的重要地点,承载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若仅因一个动作引发争议就予以拆除,既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艺术作品的不包容,相信大多数人难以认同。”

正当讨论还是浪费公共资源?

控烟,本身是为了维护公共健康,但是,因为有了这层“正确”就可以苛责历史人物,就可以对公共雕塑、景观上纲上线了吗?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烟不离手,这放在近100年前的社会环境当中,并不算是什么恶习。而且,当时社会环境也没有强调二手烟的危害,那时在公共场合“吞云吐雾”,并不算是违反公共道德。不能拿近百年之后的公共文明规范,来要求历史人物。

鲁迅先生瘦削的脸庞、夹烟沉思的表情,本身已经成为鲁迅先生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人心。绍兴鲁迅纪念馆前那面巨墙上的鲁迅像,选择了抽烟这个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没有问题。要表达自己的鲜明控烟的立场,就去苛责前人,让鲁迅先生也要“禁烟”,这是绑架舆论、绑架社会。

鲁迅先生留下大量有吸烟动作的经典照片、版画,因为这样的举报以后就不能够在公共空间里展示,这本身就是在扭曲历史,而且也会浪费大量的公共资源。如果,今天因为自己控烟,就投诉鲁迅先生的吸烟的形象;如果,明天因为自己喜欢猫,就翻出鲁迅在《朝花夕拾》里所谓“仇猫”的只言片语大加挞伐……那么,长此以往,鲁迅先生本身的公共形象就会被撕裂得支离破碎,经典文本也会被搞得动辄得咎。

互联网时代让很多普通人有了更大的发言权,投诉、举报比创作、发明更简单,也更容易得到关注。但是,脱离了历史背景、背离于公共记忆、有悖于社会风俗,那些看似“正确”的举报,都应该被落实吗?

极个别人脑补出来不雅的动作,就要全面换海报;极个别人觉得对自己的冒犯,就要“鲁迅禁烟”。一人投诉,全社会吃药,纳税人埋单,这不是正常的舆论空间秩序。鲁迅先生的打卡墙,没有因为吸烟的动作而误导公众,反而是这样的举报在误导社会——原来“拿着锤子找钉子”,可以调动这么多的社会资源,可以引发这么大的关注。

宣传控烟是一回事,拿控烟来绑架鲁迅先生、限制艺术创作,让相关部门疲于奔命,那是另外一回事儿。那些为了逞一己之快而浪费公共资源的投诉,该消停消停了。

截至发稿,孙女士在社交媒体上那条原本置顶的关于鲁迅夹烟墙的文章已经看不见。

来源 新闻晨报 央视网 中国青年报 澎湃新闻 潇湘晨报 上游新闻

值班总编/王希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rooj.cn/21337.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