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已成AI”关键瓶颈”,高盛:欧美电网远远落后于中国,铜将变成新的石油

  华尔街见闻  高盛称,欧美老化电网已成AI发展与能源安全“关键瓶颈”。欧洲电网平均运行50年、北美40年,多数接近寿命终点。美13个电力市场中已有9个电力紧张,2030年前几乎全部吃紧。电网升级需求将使铜成为“新石油”,预计到2030年电网建设将推动60%的全球铜需求增长。

华尔街见闻

高盛称,欧美老化电网已成AI发展与能源安全“关键瓶颈”。欧洲电网平均运行50年、北美40年,多数接近寿命终点。美13个电力市场中已有9个电力紧张,2030年前几乎全部吃紧。电网升级需求将使铜成为“新石油”,预计到2030年电网建设将推动60%的全球铜需求增长。

高盛最新警告称,随着AI需求激增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老化的电网已成为西方国家能源安全的“脆弱环节”,电网升级需求将推动铜价在2027年升至每吨10750美元。

高盛分析师Lina Thomas和Daan Struyven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欧洲电网平均运行时间已达50年,北美为40年,均接近运营寿命终点。相比之下,中国大力推进特高压输电网络,形成了全球领先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

该行还认为,电网已成为AI和国防的“关键环节”,三者相互依存,投资电网这一能源供应链中的薄弱环节变得更加迫切。

高盛预计,随着AI和国防需求将电网置于能源安全核心位置,对电网升级的迫切需求正将铜转变为“新石油”,预计到2030年电网和电力基础设施将推动约60%的全球铜需求增长,并支撑其2027年铜价10750美元/吨的看涨预测。

西方电网老化成能源安全新威胁

高盛分析师Lina Thomas和Daan Struyven在题为《AI和国防将电网置于能源安全中心》的报告中详细阐述了电网基础设施面临的挑战。

据该行分析,欧洲电网平均使用年限达50年,北美为40年,这些基础设施已接近其设计运营寿命的终点。

高盛称,美国能源安全政策的核心焦点已不再仅仅是原油运输、液化天然气货运或页岩油产量,而是转向了运行近半个世纪、备用容量有限的电网系统。

美国的电力需求增长已开始对区域市场造成显著压力。高盛特别指出:

被誉为“全球数据中心之都”的弗吉尼亚州PJM电力市场在2022年遭遇了重大输电瓶颈。数据显示,美国13个区域电力市场中已有9个在今年夏季达到临界紧张状态。

高盛预计,到2030年,除一个市场外,所有美国区域电力市场都将达到临界紧张状态。这一预测凸显了美国电网基础设施升级的紧迫性。

相比之下,中国则大规模增加煤电与核电,推进特高压输电网络,形成了全球领先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

AI发展加剧电网压力

高盛分析师指出,AI的快速发展正将电网推向能源安全的核心位置。数据中心作为AI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消耗大量电力,这进一步加剧了对已经紧张的电网系统的压力。

Thomas和Struyven在报告中强调,电网、AI和国防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使得电网升级成为国家安全优先事项。报告指出:

“随着AI崛起、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因素影响,对电网投资的需求以及相关金属需求的提升变得更加迫切,因为电网是AI和国防的关键环节“。这一地位的确立使得电网现代化不再仅仅是基础设施问题,而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议题。

高盛分析师认为,AI在国防领域的应用才刚刚开始,这意味着未来电力需求还将持续大幅增长,对已经老化的电网基础设施构成更大压力。

“新石油”铜需求激增

高盛预测,电网升级需求将显著推动金属需求,特别是铜的需求。

该行分析师表示,电网升级是金属密集型项目,作为电网建设的核心材料,铜的战略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据高盛预测,到2030年末,电网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将推动约60%的全球铜需求增长。这一增长相当于在全球需求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美国的消费量,为该行看涨的铜价预测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这一需求前景,高盛维持其2027年铜价10750美元/吨的预测目标。

该行分析师认为,随着AI和国防需求将电网置于能源安全的中心位置,对电网升级的迫切需求正将铜转变为“新石油”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新浪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

已成AI"关键瓶颈",高盛:欧美电网远远落后于中国,铜将变成新的石油

责任编辑:凌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rooj.cn/26557.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