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的崛起,撼动了日本皇冠上的明珠”,英国《金融时报》9月30日发表的文章指出,中国电动汽车正对日本汽车产业造成严重冲击,其中比亚迪全球销量已超过本田和日产,目标直指领军者丰田。日本车企在新车型开发速度和高科技电动车上落后于中国,导致竞争力逐渐下降,特别是在中国和东南亚市场,日本车企份额不断流失。有分析称,日本车企数量过多从而缺乏规模优势,合并整合或许是寻求出路的重要希望。
报道称,去年,中国对日本汽车产业构成的“生存威胁”终于开始显现。根据汽车行业数据提供商MarkLines的数据,中国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在全球汽车销量排名中跃升至第七位,首次超过本田和日产。
在将日本第二、第三大车企甩在身后后,日本汽车行业的“领军者”丰田成为比亚迪的下一个目标。
文章指出,从内燃机到电动机的重大转型,以及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迅猛崛起,给作为日本经济支柱的汽车产业带来了严峻挑战。日本车企的投资者必须对电动汽车市场的未来走向做出判断。
中国汽车品牌亮相印尼国际汽车展。视觉中国
一些人认为,充电设施不足以及电动汽车购买后的快速贬值,可能会减缓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持这一观点的投资者看好丰田等车企的油电混动车型的光明前景。
“去年全球汽车总销量为9500万辆,其中油电混动车型销量为660万辆。日本车企在这一领域有巨大的市场份额提升空间,”高盛汽车行业分析师康太(Kota Yuzawa)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这都是一个相对受保护的增长产业。插电式混动车型销量为620万辆,纯电动车型为1060万辆,燃油车型则为7170万辆。”
另一方面,看空日本车企的人认为,高科技电动汽车和软件革命将加速推进,全球市场将效仿中国。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24年中国年度汽车销量中近一半是电动汽车,而欧盟这一比例约为20%,美国仅为10%。
丰田及其他日本车企向市场推出类似比亚迪的高科技电动汽车的速度十分缓慢,这让人怀疑它们能否赶上中国车企的步伐。汽车行业内部人士认为,日本车企在新车研发速度上存在根本性问题:德勤东京分所(Deloitte Tohmatsu)合伙人东海林雅人(Masato Shoji)估计,日本车企的新车研发周期为6至7年,而中国部分车企仅需18个月。
“从未来10年的时间维度来看,我认为日本车企将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德勤东京分所汽车业务负责人平井学表示,“我能感觉到一种趋势,日本车企的竞争力正被一点点削弱,发展势头也在逐渐消失。”
企业文件显示,自2020年以来,除了在华销量保持稳健的丰田外,其他日本车企在华销量均大幅下滑。
下一个主要战场是东南亚。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在东南亚六个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车企带来的竞争压力巨大,日本车企的市场份额已从2021年的73%降至2024年的64%。
今年上半年,日本车企的份额已进一步降至62%,而在2010年代,这一份额平均能保持在77%左右。相比之下,中国汽车在该地区的市场份额从几乎为零提升至超过5%,在汽车年销量约330万辆的东南亚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进入,预示着日本在东南亚无可匹敌时代的结束。”普华永道马来西亚合伙人帕特里克·齐希曼(Patrick Ziechmann)说。
曾担任日产泰国分公司总裁的拉梅什·纳拉辛汉(Ramesh Narasimhan)也直言,随着中国企业继续发起“进攻”,日本车企将在自己的“后院”持续失守,过去这里是他们不会失利的地盘,如今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他说,中国车企凭借灵活的价格策略快速扩大销量与份额,“这一趋势在东南亚各国市场都普遍可见”。
分析师表示,在东南亚市场的竞争中,一个关键变量是:如市场普遍预期的那样,当补贴减少后,电动汽车的吸引力能否维持;此外,电动车型在二手车市场能否保持价格稳定,也至关重要。
不过,日本车企确实拥有不受中国竞争冲击的“稳定避风港”:美国、印度以及本土市场。
日本车企面临着特朗普政府施加的阻力,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需缴纳15%的关税。但实际上,这一冲击已被日元贬值(降低日本出口产品价格)和数十年对北美供应链的投资所缓冲。此外,美国市场对混动车型的需求势头强劲,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削减电动汽车补贴的背景下。
印度也可能成为增长引擎:随着中产阶级规模扩大,越来越多印度人从骑摩托车转向开汽车。
尽管全球竞争加剧,丰田仍是汽车行业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且拥有充足现金储备,可用于自身转型及对多种技术进行投资。上一财年,丰田净利润达到4.8万亿日元(约合2300亿元人民币),而特斯拉同期净利润为84亿美元(约合602亿元人民币)。
然而,丰田3140亿美元的市值还不足特斯拉的四分之一。一些人认为这是估值偏低所致,但另一些人则表示,这反映出丰田在创新方面的困境。
“我担心的一个问题是软件和自动驾驶技术。”康太表示,日本车企在这方面的缓慢进展是一种风险,而非眼前的直接威胁。
日本汽车行业投资者的一大希望是行业整合的可能性。2024年2月本田与日产的合并谈判破裂,但这一事件也引发了更多关于行业整合的猜测。
“日本的汽车制造商数量太多了。比亚迪之所以如此强大,关键在于其运营规模。”持有斯巴鲁股份的资产管理公司Third Avenue Management的投资组合经理马修·法恩(Matthew Fine)直言,“日本企业因缺乏规模优势而自我掣肘。”